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【2014-06 河北】垃圾焚烧:城市垃圾无处可埋 技术成熟落地难

目前,河北省每天产生城市生活垃圾约为21000吨,和十年前相比增长近一倍,并仍在以每年接近10%的速度增长。过去,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以填埋为主,但占地广、不可持续、容易造成污染等缺点,让其无法继续满足垃圾处理的需要。生活垃圾究竟该“去哪儿”,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。

幽静的山间公路蛇形延伸,公路两侧堆积着高高的黄土。外人很难想到,这些黄土下面,埋着石家庄市区整整15年的生活垃圾。这里曾是石家庄市唯一的垃圾填埋场——峡石沟垃圾卫生填埋场。

1997年7月1日投入运行的峡石沟垃圾卫生填埋场,位于鹿泉市西南峡石沟,日均可处理垃圾1000余吨。到2012年,因垃圾填满,该场正式封场,位于井陉县的太行垃圾填埋场启用。

“虽然垃圾填埋技术门槛低、投入较少,但这种处理方式占地广、污染重,一个地方填满了只能再去开辟新的地方。尤其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来说,填埋已经不能作为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了。”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学院副院长郭斌表示。

“相较于填埋,垃圾焚烧投资大,技术和运行管理要求高,但减量效果好、无害化处理较彻底,适用于土地紧缺的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。”郭斌告诉记者,用焚烧技术将垃圾转化为灰烬、气体、微粒和热力,能够减少原来垃圾约八成的质量和九成五的体积,可节约大量填埋占地。同时,垃圾焚烧产生的能量还可用来供热和发电,达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“双丰收”。

郭斌介绍,垃圾焚烧发电在我国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,焚烧处理技术成熟,污染控制水平不断提高,是现阶段处理生活垃圾的现实选择。

尽管垃圾焚烧有着诸多优点,但由于担心焚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,垃圾焚烧项目一直受到公众质疑。

作为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“北方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示范工程”项目,石家庄市其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曾备受瞩目。但项目于2009年8月竣工后,厂区周边居民对项目反应激烈,项目不得不进行搬迁并重新规划。

“就算焚烧厂的二噁英控制技术过关,我们照样会抵制。”该项目原址附近的碧水蓝天小区一位李姓居民认为,项目选址不合理,位于石家庄市区的上风向,且距居民区太近,甚至仅有一墙之隔。另外,国家虽有针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排放标准,但该项目并未实现信息公开透明。“标准再细,技术再成熟,如果没有做到信息公开和监管得力,我们怎么能相信污染排放是合格的呢?”

“垃圾焚烧厂选址须兼顾到污染、风向、人口密集度以及成本等多方面因素。同时,选址决策过程中,普通民众的参与也尤为重要。”河北环保联合会副会长、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张忠民认为,在人们的知识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,对民众来说,反对的并不是垃圾焚烧本身,而是这项产业目前可能存在的监管不力、信息不透明等问题。这几个方面恰恰是我国垃圾处理产业的短板。

经过多年的科普,公众对于垃圾焚烧的技术原理、环境影响都已经越来越清晰。但人们在认同“技术无害”的同时,仍在担心“监管有漏”。

张忠民认为,垃圾焚烧项目落地难,政府和企业都有责任。首先,政府对民众的真正诉求缺乏了解,有些地方政府在项目立项时没有综合考虑城市长远规划和民众意见,造成选址不当。建设过程中也没有做好监管和科普宣传的工作,一遇公众反对便表态项目暂停。其次,一些企业也没有做好和周边居民的沟通,没有主动邀请民众到生产厂区参观,向他们介绍企业的生产工艺、排放情况等。“如果垃圾焚烧企业都能做到信息公开,政府也能做好监管,并提高规划、建设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,垃圾焚烧项目的落地肯定不会这么难。”

在这方面,河北灵达环保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经验值得借鉴。该项目位于石家庄市装备制造基地,是我省首家垃圾处理发电企业。项 目2002年7月开始筹建,于2006年经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、省环境监测站检测达标并投产。由于选址得当,技术成熟,信息公开度高,从规划到投产,项目并未遭遇落地难。

6月25日,记者在灵达焚烧发电项目厂区门口看到一面电子显示屏,上面实时显示着各项污染物的监测数值。二噁英、二氧化硫排放了多少,都能一目了然。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,项目日处理垃圾能力可达1800吨,每天可有效焚烧石家庄市区、栾城县、鹿泉市约70%的生活垃圾,有效实现了垃圾的减容化、无害化和资源化。另外,项目每年可发电2亿千瓦时,除满足自身电力需求,还能补充河北南网电力缺口。

“未来,对我省新上的垃圾焚烧项目,我们都会执行严格的环评审批程序,并对环评报告进行公开。省环境监测站也会对垃圾焚烧企业的各项污染物排放进行定期检测,保证项目排放达标,打消公众疑虑。”省环境保护厅环评处处长张桂生表示。